记者从9月11日在天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获悉,经过众多科研院所5年合力攻关,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对“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规律开展的深入研究,阐明了通络干预对以微血管损伤引起的心梗、脑梗、糖尿病并发症三大难治性疾病的核心机理与确切疗效。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2005年河北尊龙凯时医药研究院联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经过项目组专家合力攻关,已按计划完成既定的研究内容,即将迎接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首席科学家吴尊龙凯时教授在会上作了《脉络理论及其学术价值》专题报告。该项目坚持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则,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关于血脉及脉络理论的相关论述,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

  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建立辨证诊断学会标准。吴尊龙凯时教授指出,脉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器官,有它自己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特点,也有其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与西医学将心血管、脑血管、周围血管病等各自独立进行研究的作法相比较,脉络学说显然具有整体系统的特色优势,更便于寻求血管病变的共性发病规律、病理环节及防治策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概念,这也与近年西医学提出的“泛动脉”和“大循环病”概念相吻合。

  研究发现,“脉络-血管系统病”具有多个病变环节,如络气郁滞/虚滞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病机并贯穿病变全过程,血瘀、痰浊、热毒为病理产物和继发病机,损伤脉络形体形成“缩”-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窄”-脉络瘀阻与动脉硬化、“闭”-脉络瘀塞与血管阻塞或闭塞等,以及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发病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三大难治性疾病。

  与过去从瘀血、痰浊、毒邪开展的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不同,这一研究揭示了络气变化在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始动作用,体现了气血相关的脉络学说理论特色。进而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病理演变及通络药物干预的效应规律,建立对血管病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脉络理论,借助现代研究方法开展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病种涵盖从内皮功能障碍至急性心梗、脑梗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病变。研究人员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以病理环节为纲,病位、病性、病人、病势为目,最终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这一标准已经被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揭示社会心理因素对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在不久前召开的美国心脏年会上,专家指出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病间存在着紧密关系,“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提出则进一步为人们揭示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研究者从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及全身性NEI(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关性切入开展研究,指出情绪刺激等社会心理因素、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等不良生活方式在血管病变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改善血管局部病理损伤,效果与西药辛伐他汀相当,改善全身性NEI网络稳态失衡则优于辛伐他汀,显示出复方中药干预血管病变的独特优势。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血管病变多围绕血管内皮开展研究,而对血管外膜则较少论及,事实上,外膜不仅构成了血管的支撑结构,同时还集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于一体,对血管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是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

  项目研究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从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切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血脂、高血糖等往往先损伤血管内膜,高血压、心理压力等因素则常先影响血管外膜,内、外膜通过各种信号通路相互影响并累及中膜,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痉挛的发生。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通过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抑制血管内发生的氧化、炎症、免疫损伤等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还可有效解除缩血管物质内皮素-1注射与炎性因子白介素-1β、硅胶管包裹外膜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血管痉挛,本项目从“由外而内”与“由内而外”同时开展研究,对更全面认识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通络干预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通过对“脉络-血管系统病”的一系列研究,对通络药物干预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核心病理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疗效确切。

  急性心梗介入或溶栓后心肌无再流是世界医学界的难题。心肌梗塞患者早期虽可通过介入或溶栓治疗迅速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但冠脉开通大血管血流恢复后,缺血区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破坏,导致无复流使心肌不能实现有效再灌注成为西医学治疗的难点。项目子课题深入研究发现通心络可有效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抑制微血栓形成、抗炎、抗氧化,有效保护急性心梗再灌注后心肌及其周围微环境。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介入术后无复流219例循证研究显示,该药可明显减少心肌无复流,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脏室壁运动及收缩功能,开辟了从微血管保护治疗急性心梗介入后心肌无复流的有效新途径,显示出解决这一国际医学界心血管病难题的良好前景。

  在对通络干预脑梗死治疗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通心络可通过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及侧支循环建立发挥基于微血管保护的脑组织保护作用,为脑梗塞的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的治疗新途径。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通心络通过改善肾功能,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同时保护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结构完整性,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示出通络干预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这类难治性疾病的良好效果。围绕“微血管损伤”为核心机制的三大血管病变研究,“搜剔疏通”的通络干预表现出的良好疗效显示出脉络学说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p#分页标题#e#

  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通络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结果。以“络虚不荣”为出发点研究的参松养心胶囊通过整合调节干预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发现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早搏优于美西律,治疗阵发性房颤与普罗帕酮相当,改善症状优于普罗帕酮;同时显示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室率,且无心脏不良反应。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同时具有多离子通道阻滞与非离子通道整合调节作用,揭示了临床“快慢兼治”且无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脏电生理基础,开辟了通络干预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径。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及其他脏器疾病引起的心功能代偿不全的后期转归,为临床常见危重症。项目研究中提出慢性心衰“络息成积”的病机新概念,总结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组方遣药规律,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治法,研制的芪苈强心胶囊不仅具有传统西药强心、利尿、扩血管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缓解心力衰竭症状,还可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及其介导的相关通道激活,多途径干预心室重构,改善慢性心衰发生的生物学基础,有助于改善心衰患者长期预后,显示出芪苈强心标本兼治慢性心衰的特色优势。

  指导应用影响深远

  目前做为全球性流行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国内外众多医学专家都在不懈努力,现代医学对于心梗、脑梗的介入、溶栓治疗见效快,但严格要求时间性,对于后遗症治疗需要应用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况且长期服用大量西药存在着很多毒副作用,而中药通络干预使用一种药物即可以从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病变的全过程。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经过众多科研院所数百名专家5年合力攻关,取得一系列科研进展,提高了心脑血管病中药防治水平,弥补了现代医学不足,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意义深远。

  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络病学研究仍在继续深入,目前在美国德州大学、哈佛医学院、贝勒医学院,开展了通络方药的实验研究,在新加坡、美国的医学院校开设了《络病学》课程;在韩国,成立了“中韩国际络病学研究会”,络病学研究成为西方医学探寻东方医学之秘的重点,脉络学研究积极推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